馬祖起源
馬祖起名相傳源於「媽祖娘娘」,以其名為列島總名以示紀念。至於「媽祖」為何變成「馬祖」說法有兩種:其一為避媽祖名諱因此改為「馬祖」,其二則是在軍管時期認為「媽祖」無法突顯戰地前線精神,故去「女」邊以增剛猛之氣。
清朝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由於馬祖島嶼豐富的漁產資源,因此移民於此,其後更有福建長樂縣居民渡海定居,為求捕漁作業方便以灣澳中心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模式更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馬祖地理及組成
馬祖列島共由19個小島及島嶼組成,其中有五個為主要島嶼為東引島、北竿島、南竿島、西莒島和東莒島,其中的黃岐半島是連江縣與馬祖列島之間的最短距離,因此也是台灣與中國最靠近的島。
馬祖列島最北在東引鄉北岸(26度23分);最南點是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極東點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極西為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4分),列島的陸域面積共為29.6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8公里。 馬祖列島的地質主要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1.7公尺,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南竿島的第一高峰是雲台山,標是246.4公尺,已列為台灣小百岳之一。地形多谷地、灣澳,海岸地區花崗質岩石,受風化及波浪侵蝕作用,多崩崖、險礁、海蝕洞、海蝕門等地形,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全縣4鄉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馬祖氣象天候
馬祖地處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多受季風、洋流及地理位置影響,四季分明冬冷潮濕、春夏多霧、秋天天候穩定。馬祖的緯度稍微高於台灣北部,但因靠近大陸型氣候氣溫比台北低,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8.6度,早晚溫差大,每年氣溫12月到2月之間最低,2月份均溫僅10度左右,7、8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
春季:
馬祖出現霧季為2至5月間,主要有平流霧及鋒面霧兩種,常影響馬祖航空飛機起降。因冬季嚴寒,桃花綻放得特別美麗,南竿島從中央公路到機場路上,沿途桃花繽紛,霧中看著點點嫣紅,名符其實的「霧裡看花」便應時而生。
夏季:
霧季結束,天氣晴朗炎熱,降雨機會少,全年以7、8月最熱;4至6月梅雨季節及7至9月颱風伴隨而來豐沛雨量,為本地帶來水資源。空中交通便利,此時四鄉五島最為熱鬧,更是年度觀光旺季,尤其6至8月為賞燕鷗的季節,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秋季:
捎來季風輕拂,溫度顯得涼爽可親,而馬祖的楓樹、臺灣櫸等植物,皆爭相鬥豔,先後呈現動人的艷紅色,美麗得令人紅了眼眶。以南竿為例,在清水村往民俗文物館方向,以及勝天公園都可賞楓。
冬季:
秋冬馬祖受東北季風影響,氣溫驟降,風勢強勁且寒冷刺骨,常造成海上航行船隻無法開航。但元宵節的擺暝與迎神每年依然熱鬧開展,這是馬祖一年之中最盛大的民俗活動,出外遊子都會特地返鄉參加。當晚全村總動員,擺放供品祭神儀式,叫做擺暝,而迎神繞境的陣容也十分盛大,熱鬧非凡。元宵節時當地還有掛風燈祈福的習俗,從農曆1月15日掛到1月28日,紙製風燈貼著紅色剪紙,既美麗又充滿傳統風味。
*以上資料來源參考自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